欢迎来到 法律大数据研究服务中心 !

《民法典》名誉权条款不再保护人格尊严?——论“名誉感”保护的意义、对象和界限    

Does Right of Reputation in Civil Code No Longer Protect Human Dignity?--On the Meaning,Object and Limitation of Protection to Emotional Reputation

收藏

中文题名:《民法典》名誉权条款不再保护人格尊严?——论“名誉感”保护的意义、对象和界限

作者:骆正言

第一作者:骆正言

机构:[1]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;[2]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

年份:2021

期号:2

起止页码:109-120

中文期刊名:西部法学评论

中文关键词:民法典;名誉权;人格尊严;名誉感;个人形象控制权;

摘要:«民法典»名誉权条款删去了“人格尊严”的规定,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“人格尊严”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,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“名誉感”,而“名誉感”又过于主观,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.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,名誉权是基于某种“可见的”或者“当然的”价值而获得的尊重,它不仅包括外在名誉的保护,即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的权利,也包括内在名誉的保护,即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,后者又被称为“名誉感”.内在名誉的保护有助于个人控制自身的形象,发展健康的人格,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合作.尽管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评价是言论自由的体现,我们也不能像美国法那样纵容无节制的批评,而应该借鉴德国法,禁止将他人贬低为“非人”的动物或物品.此外由于«民法典»中的人格尊严可以最广义地解释为所有权利的基础,不适合作为具体权利的规范依据,因此当人们发表侮辱性的言论贬损他人的人格尊严时,我们仍应依据名誉权条款,而非人格尊严条款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.

分类号:D92[中国法律]

收录: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;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;普通刊

版权所有 ©2024 |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3号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|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| 新出网证(渝)字10号

联系电话:023-67258767